|
鈦合金的基本物理特性
2025-10-20
一、核心物理特性及表現 低密度,輕量化 鈦合金的密度約為 4.51g/cm3,僅為鋼的 60% 左右,比鋁略高(鋁約 2.7g/cm3)。這一特性讓它在航空航天、高端裝備領域優勢顯著,能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同時大幅減輕重量,降低能耗。 高強度,高比強度 其抗拉強度可達 686-1176MPa,且強度隨溫度變化穩定,在 - 253℃(低溫)至 600℃(中高溫)區間內,仍能保持較高的力學性能。同時,它的 “比強度”(強度與密度的比值)遠高于鋼和鋁合金,是制造高強度輕量化構件的首選材料 優異的耐腐蝕性 鈦在空氣中會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(二氧化鈦),這層膜能阻止內部金屬進一步被腐蝕,且受損后可自行修復。因此,鈦合金在海水、強酸(如硫酸、鹽酸)、強堿環境中,耐蝕性遠超不銹鋼和鋁合金,廣泛用于海洋工程、化工設備。 良好的耐高溫與低溫性能 耐高溫:在 600℃以下,鈦合金的強度和抗氧化性優于多數金屬材料,可用于航空發動機的壓氣機葉片、燃燒室等高溫部件。 耐低溫:在超低溫環境(如 - 253℃的液氫溫度)下,鈦合金不會像鋼那樣變脆,仍能保持良好的韌性,適合制造航天飛行器的低溫容器。 二、其他重要特性 生物相容性:鈦合金無毒、無致敏性,且能與人體骨骼、組織良好結合(骨整合性),是目前人工關節、牙科種植體的主流材料。 導熱性差:鈦合金的導熱系數約為鋼的 1/5、鋁的 1/10,散熱效率較低。這一特性在某些場景(如需要隔熱的部件)是優勢,但在需要快速散熱的領域(如散熱器)則需特殊設計。 無磁性:鈦合金屬于無磁材料,不會被磁場吸引,可用于磁共振成像(MRI)設備的外殼、精密電子儀器等對磁場敏感的場景。 |

